华国锋纪念网 > 历史文献

人民日报社论:要打歼灭战

1979-04-08来源:人民日报编辑:

多年来,基本建设战线年年要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,实际上却年复一年地打消耗战。这种状况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。随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,基本建设战线应当彻底改变这种状况,坚决打歼灭战,不打消耗战。这样,在两三年内,我们经过调整、整顿、改革,就能够稳步前进,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。

毛泽东同志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,不打无把握之仗,集中优势兵力,力求速决全歼。基本建设战线也是这样,集中力量打歼灭战,才能实现多快好省。但是,这些年来,基本建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问题没有解决好。许多工程项目旷日持久地打消耗战,一不能按计划如期投入生产,为国家增加物质财富;二不能及早收回投资,加快建设资金周转。由于工期拖长,国家支付了大量额外费用,物资和人工消耗也普遍加大。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,全国在建项目工期如果拖长一年,仅工资一项国家就要多支出几十亿元。

打歼灭战,不打消耗战,能不能做到?回答是肯定的。五十年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只用了三年时间,就迅速建成投产;六十年代的大庆油田,七十年代的一批港口建设,以及引进的化肥装置,都是打歼灭战的典型例子。上海市去年基本建设任务很重,但是,市建委和有关部门全面分析了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,按照国家计划要求,确定主攻目标,狠抓竣工投产,对一大批工程项目打了歼灭战,一九七八年成为二十年来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最多、新增生产能力最多、新建住宅最多的一年。这足以说明,只要有坚决打歼灭战的决心,实事求是地弄清楚打消耗战的种种原因,积极采取有力措施,就一定能够做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。对此持怀疑态度,信心不足,是没有根据的。

要打歼灭战,必须切实缩短基本建设战线。基本建设战线越长,越容易被迫打消耗战。在一定时期内,国家的财力物力总是有限的。目前全国在建项目几万个,其中包括大中型项目一千几百个,要是齐头并进,“万马奔腾”,全要搞上去,那就只能继续打消耗战。因此,彻底清理和整顿在建项目,是基本建设战线的当务之急,是做到打歼灭战的一项重大措施。只有缓建、停建一批,才能使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水平的技术骨干项目搞上去。各地区、各部门都要分别轻重缓急,根据需要与可能,坚决有力地实行调整、整顿方针,采取停、缓、并、转、缩的办法,将一批停建、缓建项目的资金、材料、设备和人力抽调出来,集中到那些容易上、见效快、国家急需的项目上去。要有进有退,有取有舍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要下这个决心,不能犹豫观望,不能动摇。否则,欲速则不达,消耗战没完没了,国家受的损失会更大。

打歼灭战,必须适当缩短基本建设战线,这一点现在谁都承认,谁也不反对。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,往往出现“你下我不下”的思想阻力。这就需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,树立全局观点。要摆事实讲道理,充分认识打消耗战的危害性,只强调需要的一面,不讲实际可能条件,这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。也许有人认为,我自愿承担资金、材料缺口,力争项目不停。这种作法同样是不妥当的。无数事实表明,到处去自筹材料、设备,到头来仍是挤了应该上的重点项目,挤掉生产、生活和市场上需要的物资。我们办一切事,都要从实际出发,坚持实事求是。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条件,经过综合平衡,凡是应当停、缓的项目,都应当停建、缓建;寻找借口,制造理由,不停、不缓都是不应该的。

打歼灭战,必须抓好资金、材料、设备、设计、施工力量“五落实”。这是打歼灭战的重要保证。这五项是基本建设必需的、缺一不可的物质条件。在施工力量大于投资、材料小于施工力量的情况下,必须按照“五落实”的要求,一个项目、一个项目地进行排队,进行落实。条件不具备的,坚决不开工。只有这样,才能变被动为主动,真正打歼灭战。

为了保证国家急需上的项目“五落实”,集中力量打歼灭战,必须排除阻力,大力加强物资调剂和生产调度工作。停建、缓建项目的资金和材料设备,续建项目的多余库存,各级基本建设主管部门有权统一调配。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,加强物资调度,可以先按隶属关系,在本地区、本部门内部调剂余缺,然后逐步扩大范围。

认真组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、物资供应单位签订经济合同,积极推行合同制度,这是扭转当前基本建设秩序混乱状况,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有效措施。一个建设项目,即使“五落实”了,如果施工队伍到了,材料未到,或者相反,都会出现建设秩序混乱。合同制就是责任制。通过签订合同,把各方面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责任固定下来,确定统一的进度。这样,各有关单位既明确奋斗目标,又明确自己的责任,有效地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,更好地协同作战。在推行合同制过程中,对于执行合同好的单位,要按合同规定进行奖励;对执行合同不好的单位,同样应按合同规定予以处罚。责任明确,赏罚严明,才能促使基本建设顺利进行。

建筑行业是个加工部门,工业建筑项目工程成本,材料费用占百分之七十左右。当前,由于企业管理不善,工地材料的损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。合理使用材料,降低材料消耗,就能用同样多的东西兴建更多的项目。要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,在提高工程质量、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,狠抓节约材料这个重点。

要在广大职工群众中,树立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的风尚,实行节约有奖的制度。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,在竞赛中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,认真推广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一工区的“全优综合奖”和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的“全优工程降低成本奖”的经验。

(选自1979年4月8日《人民日报》第1版)